要结出果子来,与悔改的心相称
要结出果子来,与悔改的心相称
研经日课第8天默想
阅读经文:路加福音3:1-22
问题思考:
1. 照施洗约翰的讲词,悔改的原因(7-9, 16, 17节)、本质(vv. 8, 10-14)与结果(3, 15-17节)是什么?
2. 耶稣受洗,和从天上来的声音:(a)对于祂自己,和(b)对当时在场的民众,各有什么意义?比较约1:32-34。
3. 试思考施洗约翰那大无可畏的公正。也注意其结果(19,20节)
注:
1. 1节,这日期根据学者考据,大概可确定为主后28-29年。
2. 22节,这个声音将旧约论神的儿子为弥赛亚的喻象(诗2:7),与耶和华受苦的仆人的预言(赛42:1)连结起来,这样,便将耶稣工作的性质表明出来。
默想经文:【路3:16】约翰说:“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,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来,我就是给他解鞋带也不配。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。
悔改包括离开罪恶和归向神两方面,罪人要得到赦免,这两方面缺一不可。不可以只说相信耶稣,却依然生活在不良习惯中(7-8);也不可只有表面光鲜的道德,却忽略与神建立真正的关系。人若归向神,就要专心信靠神,只让他引导你。
约翰要求犹太人远离自己的罪,接受他的洗礼,作为他们已经悔改的标志。洗礼本身不能使罪得赦免,它只是表明一种悔改的态度,这种态度的最高形式是在基督里的信心,寻求救赎,使罪得赦免。约翰的事工从来没超过这一界限,他的职事还不是完全的。在他以后来的,耶稣的工作才能使一切得以完全。
约翰告诉他的听众,要预备自己的生命,迎接主临到他们那里。但路加继续说到填满山洼等事,这比喻在君王要来前铺路的情形。
主的路是藉着真理引到永生的道路,他的道路、真理、生命就在基督的位格和他的作为里面。约翰的洗礼是用教理式的课堂来预备众人,“预备主的道”等同于“结出与悔改相称的果子”。这果子就是悔改的人献给神又与人分享的信心和爱心。
为了迎接耶稣,我们必须转向他,听他说的话,顺服遵行他的指引。凡有血气的,都要见神的救恩,其中也包括你和我,这是体现福音普世性的旨意。
不论你的地位有多高,权势有多大,都要预备自己去见耶稣。不要觉得自己是局外人,也不要以为这跟自己没关系,以至于裹足不前。每一个要跟从耶稣的人,都不会被拒于神国的门外。
约翰所传的道分三段记载。这里第一段(7-9),他警告人,若没有在行动和意愿上真正从罪中回转过来,洗礼也徒然无益;就算是犹太人,也同样需要悔改。
虽然他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,也不能因此逃避要来的审判,他们并不胜过“毒蛇”,因为他们的性情同样是邪恶与败坏。是谁告诉他们单靠洗礼,就可以逃避审判的呢?他们必须悔改,转向神寻求救恩。
约翰十分强调行为的果子是悔改的明显标记。神的“忿怒”在新旧两约中都是重要的主题。就审判的角度来说,神是忌邪、恨恶罪恶的神(出20:5,诗45:7)。约翰进一步要犹太人真心悔改,他说,就算是亚伯拉罕的子孙,还不能满足神的要求。
约翰提醒他的听众,必须用适当的果子来证实自己的悔改。犹太人自以为是地认为,就算他们一无是处,神最终也一定会为亚伯拉罕的功劳善待他们。可是约翰提醒他们,“凡不结好果子的”,都要面对神烈火的审判。
他用斧子“放在树根上”来形容,树木是还未被砍下,但警告却很清楚。与神的关系不是由父母传给子女的,每一个人都要靠自己去寻找这种关系。不要倚赖别的来获得救恩,惟有相信耶稣,并每天操练信心。现在还有悔改的机会,别再坐失时机。
施洗约翰作为耶稣的先锋,他在向犹太人的传道中,要叫他们预备一颗悔改的心,然后归向神的基督,进入神的国。
约翰的信息要求人至少有三种回应:
第一,与有需要的人分享你所有的。
第二,不论你做什么工作,都要尽力做好,公平待人。
第三,对自己所赚取的要知足。
约翰的信息使愿意悔改的人沉痛地知道了自己的需要。我们常常混淆了体面的事和正确的生活,其实这是两件事。体面的事如果叫我们看不见自己对神的需要,就会阻碍我们过正确的生活。假如要你从两者中选其一,你是愿意保留你光鲜的名誉,还是要保持你正直的人格呢?
16-17第三段,是约翰高举基督。约翰在这里说明两点:一是他比另一位还未来临的人渺小,他自己的洗礼也同样不是那么重要。约翰说:后面要来的一位弥赛亚,他带有完全的大能,超过他。论到两个人的分量,约翰说自己就是给他解鞋带也不配。
照犹太人的习俗,教师是不计报酬的,但学生会用很多的服侍表达他们的感谢;但有一句话说“除了替老师解鞋带之外”,意思说,解鞋带是太过分的一件事了。
但约翰却说这件对学生来说是太卑贱的事,对他向耶稣的该作的还是不配。“他必兴旺,我必衰微”(约3:30):这话既让我们看见约翰真正的谦卑,更让我们看见耶稣的超越尊荣。
二是约翰表示他自己是用“水”施洗,那只是一个记号,象征洗去罪恶,表明心意转归。这与他所传的悔改的信息互相印证,约翰所能作的就到这里。但另一位能力更大的要来,他是要用“圣灵与火”施洗:那不是记号,乃是事实;不只是心意转向,乃是生命的改变。
耶稣曾论到他的职事说:我来要把火丢在地上,倘若已经着起来,不也是我所愿意的吗?(路12:49)这里提到的火是圣灵的同位语。圣灵与火的“洗”,从五旬节开始已经应验了,那是神全面介入人类世界事务的崭新阶段:包括接待他的人得洁净和生命的能力,也包括末日对拒绝悔改的人的审判。
实际上,约翰是同时说到弥赛亚信息的积极面与消极面,接下来的经句就是发展审判的主题。当麦粒脱壳以后,在簸扬的过程中,麦粒和糠秕一起迎风落下,风会把糠秕吹走,禾场就可以被扬净,麦子要收在仓里,糠却要用不灭的火烧尽。这强烈的语句强调审判的必然性和彻底性。
必须澄清的是,这两节说到的“他”都是指耶稣。约翰说“手拿簸箕”的是耶稣,“场”也是耶稣的。只是在马太福音13:39,耶稣说:“收割的人就是天使”。最后在启示录中,收割的好像有两位,“一位好像人子”(启14:14),“又有一位天使”(启14:17)。
这些需要说明的是“天使”的含义,就像圣经中另一个常用词“奉差遣”一样,有重叠的意象(创48:16,出3:2,4)。在不同情境中,“奉差”的“使者”有时就包括耶稣自己(太15:24,可9:37,路4:43,约3:17,17:3)和圣灵(约16:7,启5:6)。
奉差遣和使者都有“代表”的意义,所以天上的使者代表神和基督的工作;这在新旧约圣经中并不少见。
在所有福音书的作者中,路加是唯一告诉我们,圣灵的降临是在耶稣正祷告的时候,不是在受洗时降临,是在耶稣刚刚受洗完了以后。这不是因为圣灵不在耶稣里面,是神为了我们膏抹基督,人子为我们受圣灵恩膏。这样,耶稣藉着我们与他身体的联合,就使我们重新与圣灵合一。
父神在天上的声音表达了他的赞许,称耶稣为他的爱子。“我喜悦你”,意思是“我的恩宠(或喜悦)在你身上”。有人说,这是父神为人类救恩所定的计划集中在耶稣身上。根据圣经记载,耶稣一生的事工中,总共发生三次“有声音从天上来”的事。
一是在他受洗后祷告时(太3:17,可1:11);
二是他在山上改变形像时(9:35,太17:5,可9:7);
三是耶稣荣入圣城,希腊人求见,他将荣耀归给神时(约12:28)。
三次全都围绕着十字架的救赎。
在约但河边,他与罪人同列,受了死亡的洗;
在变像山上,他与天上的访客、律法与先知的代表,谈论将要成就的十字架事工;
在耶路撒冷的受难周,希腊人求见,他谈到一粒麦子必须落在地里死了。
神在这三个场合中,亲自宣告了他的国度、权柄和荣耀。这里我们看见,施洗约翰的侍奉与从天父来的声音,成为耶稣国度降临的双重见证。
圣经中有多处同时提到三一神的三个位格:圣父、圣子、圣灵,这是其中一处。这里所显明的是,圣子领受洗礼,圣灵膏抹他,圣父宣扬他。
按教会传统的说法,独一神有三个位格,本质却是合一,彼此同等,永远并存。没有任何解释可以把这复杂的关系和当中的力量描绘出来,自然界中也没有可完全相类比的事物,因为根本没有任一东西有如此奇妙丰富的三位一体关系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