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经日课第16天: 难道我自己不是个蒙怜悯饶恕的罪人吗?
当我静下心来读路加福音6:37-49时,内心涌起深深的愧疚和反思。这段经文如一面镜子,照亮我心中隐藏的骄傲、自义和论断。耶稣的话直指人心:“你们不要论断人,就不被论断;你们不要定人的罪,就不被定罪。”然而,我呢?有多少次,我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别人,却对自己的过犯视而不见?在这安静的灵修时刻,我不得不问自己:“难道我不是一个蒙怜悯饶恕的罪人吗?”
怜悯的恩典:我为何能如此健忘?
我的生命中,神的怜悯一次次彰显,祂的饶恕是我得以存活的唯一原因。回首过去的日子,我多少次在失败中呼求神的帮助?多少次在悔恨中求祂赦免我的罪?然而,令人羞愧的是,我竟然在转身之后,忘记了祂的恩典,把自己放在高高的位置,用冷漠的眼光去衡量他人。
就像耶稣所说的“瞎子领瞎子”,我凭什么觉得自己可以指正别人的错误?我不过是一个被神用恩典扶起来的罪人。祂曾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接纳了我,然而,我却常常拒绝用同样的怜悯去对待我身边的人。我时常质问别人,却忘记神从未这样质问我,而是用怜悯温柔地纠正我的道路。
罪人的“梁木”:我眼中的盲点
“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,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?”这句话让我无法逃避地面对自己。我的心常常像法利赛人一样,自以为义,总觉得别人需要改正,而我已经“比他们好一些”。但事实上,我的内心深处藏着多少无法言说的软弱与问题呢?那些隐藏的骄傲、愤怒、不满,像梁木一样遮住了我的视线。
当我回想起那些论断别人时的情景,那些尖刻的评论,那些冷眼旁观的态度,我才意识到,我其实是用别人的“刺”来掩盖自己心中的不安和亏欠。我越是对别人的错误吹毛求疵,就越显明我内心的不平安。
但主提醒我,“你这假冒为善的人,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。”我需要放下批评和指责,用谦卑的心去省察自己的生命,用怜悯的眼光去看待别人。
稳固的根基:听道更要行道
耶稣用“盖房子”的比喻讲述了听道和行道的重要性。听神的话是一回事,遵行祂的话又是另一回事。回顾自己的信仰历程,有多少时候,我只是“听道者”而非“行道者”?那些听起来令人感动的教训,我是否真正实践在生活中?
我想起一位朋友的例子。当他遇到生活风暴时,他坚定地依靠神的应许,没有怨天尤人,而是以祷告和信心面对挑战。他的生命仿佛建在磐石上,无论怎样的洪水冲击,他都屹立不倒。而我呢?当生活的风暴袭来时,我是否会因为没有深深扎根于神的真理而被摇动?
耶稣提醒我们,如果只是听祂的话却不行道,就如同在沙土上建房子。风暴来临时,房子立刻倒塌。我明白,只有把祂的话语深深地刻在心中,并以行动回应,我的生命才能稳固。
从心开始的改变:善果源于内心
耶稣说:“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,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。”我的言行是我内心的反映。那些刻薄的言辞、冷漠的态度,不是因为外部环境,而是因为我的心没有被神的话语完全更新。
当我花更多时间亲近神,我发现我的心会被祂的爱充满,我的言行也自然流露出更多的温柔与耐心。相反,当我疏忽灵修,远离神的话语时,我的生命就会显出自私和愤怒的样式。神在提醒我:改变必须从心开始,我需要用祂的真理充满我的内心,这样才能结出“好果子”。
我该回应神的恩典?
1. 我要更多谦卑自省:每天在祷告中自问:“我眼中是否还有梁木?”在神面前诚实地承认自己的软弱和罪。
2. 我要以更多恩慈待人:时刻提醒我自己是蒙怜悯的罪人,用同样的怜悯对待他人,即使他们让我失望或冒犯了我。
3. 我要更深扎根基督:将更多时间投入到神的话语中,不只是听,更要行,用行动活出信仰。
4. 我要结更多好果子:从内心开始改变,通过祷告、灵修和信心,培养一个以善为中心的生命,让神的爱流露在我的言行中。
亲爱的天父,感谢祢的怜悯,使我这个满有罪性的人能够站立在祢的面前。主啊,我承认自己常常论断他人,却忽略了自己的问题;我用别人的“刺”掩盖自己的“梁木”,用别人的软弱掩饰自己的骄傲。也求祢赦免我,帮助我在祢的光中看清自己的真实面貌,用谦卑和顺服回应祢的教导。让我不再满足于听道,而是用行动见证我的信仰,把我的生命扎根在祢这磐石上。主啊,愿祢的真理更新我的心,使我结出爱、怜悯和善行的果子,荣耀祢的名!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祷告,阿们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