耶稣满有圣灵的能力
耶稣满有圣灵的能力
研经日课第10天:
阅读经文:路加福音4:14-30
问题思考:
1. 16-21 耶稣对祂家乡拿撒勒的人说话。有关祂的使命,祂借赛 61:1-2说明了什么?v.21的宣称为何如此令人诧异?
2. 22-30 民众们受到感动,但并不相信(22),耶稣如何向他们解释藏在他们心中的话(23)?他又如何继续暗示他们(25-27)?他们为何如此生气?
默想经文:【路4:14】耶稣满有圣灵的能力,回到加利利,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四方。
耶稣所读的是以赛亚书61:1-2,耶稣引先知书的话,是预言弥赛亚将服侍并拯救遭困苦的人:贫穷的、被掳的、瞎眼的,和那受压制的。但耶稣没引用原著“医好伤心的人”这话。同时在在希伯来经文中,也没有“瞎眼的得看见”,耶稣显然是根据希腊文七十士译本诵读。
他读到“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”时就停止了,这很重要。因为在旧约圣经中,这里是一个逗号;接下去还有:“和我们神报仇的日子”。他第一次降临的目的,是传讲神悦纳人的禧年。现在正是悦纳的时候,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(林后6:2)。当他再次降临世界时,就会宣告我们神报仇的日子。
论到悦纳的时候是说“年”,论到报仇的时候却说“日”。“神悦纳人的禧年”,在原文中是“耶和华的恩年”,不是代表日历上的哪一年,这是救恩时代的开启。
禧年的数据源在律法书利未记:所有的债项一笔勾销,所有的奴隶恢复自由,所有财物归回物主(利25:8-17)。
耶稣没有续读后一段,他停下来,把前面他读过的话应用在自己身上。耶稣宣告他来,是要把好信息带给世上贫穷困苦的人。
有人说,耶稣“就坐下”,这是采取了讲道的姿势。大家被他的教训所吸引,每个人都满怀期盼地看着他,所有的人都预备好要听他讲道了。因为教师讲解圣经时,通常是坐着的。
但是若接下来讲道,为什么又要把书卷起来,交还给执事呢?这应当理解为耶稣把先知书卷起来,交给执事,好让他继续安排别人连续诵读。
这里说“会堂里的人都定睛看他”,如果你愿意,现在你也能做到,当你来到主面前,你就要定睛看他。你要集中心里一切的心志来看智慧和真理,来思想神独生的爱子,就是你所得的救恩。你要撇弃一切纷乱的心思,放下一切沉重的担子,你定睛仰望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,就必晓得你要蒙福到永远。
耶稣坐下后,对拿撒勒人讲了一句话:他刚才读的这段预言正在应验中。先知以赛亚的话与耶稣正开始的服侍十分切合(7:22)。
“今天”,这词很重要。耶稣当代的人并不怀疑神的国度将会在某一天来到。耶稣的教训却不一样,他宣称神的计划正在进行中。不是在未来的世代,是在今天,神的禧年现在藉着他和他的职事显明出来了:被掳的要得释放,瞎眼的要得看见。
“众人都称赞他”,较直接的译法是“众人都见证他说得好”。他们对他所说的恩言有深刻的印象,并感到有些惊奇,因为看着他成长的这位约瑟的儿子,竟然能够说出这样打动人的话来。
不过,他们也仅仅停留在“希奇”上,就转向嫉妒、愤恨和拒绝了。
众人先是惊奇他口中所说“恩典的话”,却立刻开始质疑他讲这些话的权柄。他们不是看着木匠的儿子在这儿长大吗?这位木匠怎能是弥赛亚呢?他们向他说愚蠢的话,就像耶利米所说:“看!他们是愚昧的百姓,他们实在无知!他们有眼不看,有耳不听”(耶5:21)。
耶稣的名声已经传遍了拿撒勒,他家乡的人一定要他显示能力的证据,但耶稣有自己的原则。
他就引用一句成语,在希腊古典文学与医药典籍中有类似的话,有些拉比是引用相近的亚兰文格言:“医生,你医治自己吧!”
这句俗语一般的意思是:你行在别人身上的事,也要行在自己身上。你要医治自己,因你说可医治别人。这里的意思稍有差别,接下来的一句有解释:“我们听见你在迦百农所行的事,也当行在你自己家乡里。”
拿撒勒人明显要挟耶稣在本地行出神迹,像他在其它地方行的一样,好证明他的弥赛亚身分,免得受他们讥笑。
事实上,这是一种藐视和轻弃。马可说到,由于拿撒勒人的不信,耶稣就在那里“不得”行什么异能(可6:5);表面上的“不得”实质上是“不可以”,这是不信的工价,路加暗示了这一点。
耶稣以“我实在告诉你们”宣称,“实在”这词在路加福音中只用了六次,都用来翻译亚兰文词汇,在马太福音和约翰福音中经常出现,是强调并标示出下面的话十分重要。耶稣肯定地说,先知在自己的家乡是不被人接纳的。
人们总是希望在陌生人身上看见伟大的事,远超过在他们所熟悉的人身上,这是人事上一个根深蒂固的定律。
在犹太教中,以色列人拒绝自己的先知也是常事,耶利米就是被自己的祭司家乡亚拿突所逼迫(耶1:1,11:12-23)。他们认为自己是亚伯拉罕的子孙,是富足的。可是神的福音要传给贫穷的人,传给外邦人,他们真贫穷:没有神,没有律法,没有先知,没有公义和其他美德。现在,神的福音要临到他们了。
耶稣举了两个伟大的先知为例,来证明他的论点。在三年半的旱灾中,以利亚所得的援助,不是从他那时以色列中的许多寡妇来的,是从西顿的撒勒法的一个外邦妇人来的,“她是个寡妇”(王上17:8-16)。一个外邦的寡妇实在微不足道,但以利亚却是奉差往她那里去。
上面是以利亚的例子,这里又用以利沙的故事来加强。以利沙所洁净的,不是以色列中许多长大麻风的,只有一个叙利亚的乃缦(王下5:1-14)。
在以上三节经文中,耶稣提到社会地位很低的寡妇与边缘化的麻风病人,其中的重点是,接待并顺从旧约两位著名先知的都是外邦人,神的先知因为得不到以色列人的赏识,就被差往外邦了。
西顿和叙利亚都是备受犹太人歧视的地方;妇女、外邦人和麻风病人都是备受犹太人歧视的人。耶稣的意思是暗示:拿撒勒不接受他,以色列人不接受他,但非犹太人会接受他。他这样宣告,神国的好处和祝福是凭信心得来的,不是靠种族关系得到的。
耶稣的话超出了拿撒勒人所能忍受的。若有人在本地显出自己不合群时,那已是够糟糕的了;现在耶稣又用神弃绝以色列、善待外邦人的故事来教训他们,那就不是他们所能忍受的了。好像捅了马蜂窝一般,怒火燃遍了所有会众,因为在他们心目中,无论如何神总是帮助犹太人的。
耶稣的教训动摇了他们的信念,于是他们就动手要制裁耶稣。他们不能容忍从小的伙伴宣称他是他们的救主,就从起初的希奇转为敌对。那一班当中有发了疯一样的人,撒但驱使他们要把耶稣从山崖上推下去。这是公开的谋杀,他们全都忘记这是一个安息日。
拿撒勒小城是建在丘陵地,周边有许多突起的岩石与断崖。犹太人对触犯律法有死罪的人,经常先把罪犯推到山崖下,再用头一般大的石块丢在他身上,先朝胸部丢,最终打死他。
对于拿撒勒人的恶念和暴行,耶稣没有说愤恨的话,只是从他们中间轻易地直走过去了,因他的时间还未到。这本身就是一个神迹,从神的主权行出,却不是按照拿撒勒人的意思。从此以后,耶稣就彻底离开了他的本地、本族、本家;他的道路就这样孤单、冷漠、困苦,谁能跟从他呢?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