撇下所有的,跟从耶稣
研经日课第12天:
阅读经文:路加福音5:1-11
问题思考:
1. 试设身处地地将你自己置於西门的地位。试在这故事的连续过程中探索他对耶稣的态度的进展。他在哪方面是我们的榜样呢?
2. 耶稣需要与他同工的人。祂到那里并如何找同工呢?什么事情表明西门和他的同伴有什么特殊之处,让他们成为门徒呢?对他们来说,他们合乎主用的的条件是哪些呢?
默想经文:【路5:8】西门彼得看见,就俯伏在耶稣膝前,说:“主啊,离开我,我是个罪人!”
西门就是使徒彼得,他是一个渔夫、也是一位船主,船上有几名雇工(可一20)。他已经在约旦河附近见过主耶稣(约一40-42),后来回到加利利继续打鱼。
耶稣先向西门显示权柄,然后才呼召他,并要他撇下一切跟随他,做“全职”的门徒。
主耶稣不只是讲道,而且也没有忘记彼得的工作;祂不但用话语教导人,也把人带到「水深之处」经历祂,让我们在自以为最有把握的专业领域,脱离自己的学问、经验和眼见,从里面真正认识祂是主。
“水深之处,下网打鱼”,这话含义十分丰富。因为在水深之处有主的美意,耶稣乐意在水深之处,指示一些对我们有益的事情。保罗惊叹说:“深哉,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!”(罗11:33)谁是忠心又有见识的仆人呢?谁能知道主的心,按时分粮给他家里的人呢?
主的仆人须听从吩咐,进到水深之处,昼夜思想神的奥秘,因为他们是神奥秘事的管家(林前4:1)。在这世界的水深之处,还有许许多多深潜水底的鱼群,神的仆人应照着主的命令,把船开到水深之处,下网打鱼。
现在,彼得在「水深之处」亲身经历了主,在外面认出了主的作为,里面就遇见了主自己;因此,彼得在下网之前称主耶稣为「夫子」,如今他却称祂为「主」。凡是真正接受基督为「主」的人,用不着主来责备、也用不着人来说教,就会承认自己是个败坏的「罪人」。所以彼得的反应不是为恩典和成功而兴奋,而是战兢「俯伏在耶稣膝前」,就像以赛亚在神的荣耀面前看见自己是「嘴唇不洁的人」(赛六5),知道自己不配靠近神。因为主耶稣「是真光,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」(约一9),人越靠近这光,就越能看清自己的败坏;人越远离这光,就越会觉得自己圣洁善良、大爱无疆。
主耶稣安慰彼得:「不要怕」,神经常用这句话来鼓励自己的仆人(民二十一34;书十8;结三9),而主耶稣就是神。
「你要得人了」,这是主在恩典里的呼召。彼得看见了自己的不配,所以他的反应是「主啊,离开我,我是个罪人」。但主来就是为了「召罪人悔改」,并且呼召不配的罪人从事真正有意义的工作——为神得着祂所要得着的人。因此,主耶稣要把不敢靠近自己的西门带成最亲密的门徒,把屡屡失败的彼得(九33;二十二61;可八33)带成教会的领袖,借着教会把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大麻风病人、瘫子、税吏和罪人带进神的国度里。每一个蒙召跟随主的人,都是自觉不配的人;一个自以为义的人,只是偏行己路的人。而圣灵让我们看见自己的全然败坏,并不是要让我们停留在「自己责备自己」(约十六8)的消极光景里,而是要领我们进入积极的恩典之中,从今以后不再指着自己夸口,而是单单「指着主夸口」(林前一31)。
但彼得仍然愿意「依从」耶稣的话下网,表明他已经感觉到主耶稣话语里的权柄。顺服就是可能并不一定同意,但却愿意放下自己、听从权柄。虽然这还不是最美的顺服,但却能挪去遮挡心眼的帕子,让我们看见基督的荣耀。
彼得在小信中依然顺服,这是他一生中一个显著特征,也代表了多数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中的信仰态度。
相信和顺服带来果效!彼得和他的同伴们下了网,就圈住许多鱼,鱼的数量太多,甚至网差点儿裂开。
使徒们后来看见基督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,就得了必胜的信心。他们用纯正的真理及教义装备教会的鱼船,这天国道理的鱼网牢不可破,装满了鱼的船也不至于沉没。他们不停地努力作工,直到如今,还在招呼许多同伴来,在用力拉网……
这是一个象征性和代表性的神迹,使历世历代的信徒可以晓得,他们自己的忠心和劳苦必将得到奖赏;他们完全可以相信自己用极大的热心,照着基督的吩咐撒下天国福音的网,必然会很有果效。
我们是用恩典打鱼,不再依靠从自己技巧来的勤奋,乃是顺从委身来的坚忍。我们看见彼得藉着主的话,不仅能拯救受造物,还能够拯救灵魂。
彼得对眼前这么庞大的捕获量并没有感到欢喜,他认出这个神迹,他的反应就像一个在神面前的人一样,快快跪下,俯伏在主耶稣膝前。先前污鬼认出了耶稣,现在彼得也认出他就是“神的圣者”。
彼得现在晓得自己是一个不洁净的人,因着圣洁的临在,就带着悚然的惧怕,带着无比的敬畏,说:“主啊!离开我!我是个罪人!”彼得这时经历到神那想象不到的恩典,这迫使他认识到自己的罪恶。
他起先说“夫子”,现在他说“主啊!”他在“夫子”面前只不过敷衍了事,他在圣洁的“主”面前却是无地自容。
我们从耶稣的工作中看见,他作工总是先建立人的信心。就像他医治病人,凡有信心的人,病痊愈了,人也得救了;若是没有信心,只不过是病得医治,灵魂却得不到拯救。
耶稣家乡的拿撒勒人不信,他只不过按手在几个病人身上,治好他们,却在那里不得行什么异能。惟独有信心的人,才能进入神的旨意。耶稣呼召彼得,要使他看见一个真理,无论在天在地,耶稣都是主!
耶稣安慰彼得说:不要怕!意思是“停止惧怕”。从现在开始,彼得的人生要发生改变了。最后一句话:“你要得人了”,说出了耶稣呼召他来得新生命的新职事。彼得所关注的不再是鱼,而是人了。
一个蒙召跟随主的人,必须像彼得那样承认自己的罪,又要像这些渔夫一样承认自己无力自救。我们要认清自己需要帮助,也要晓得惟有耶稣能帮助我们,这样,我们才能舍弃一切跟随他。
彼得在耶稣面前认识到自己的罪,是因为他自己最有能耐的才干,最拿得出手的本领,他心中自己的偶像,被耶稣打得粉碎了;若不是这样,他还是倚靠自己心中的偶像。但是耶稣的大爱使他的偶像仆倒,耶稣的大恩使他们成为得人的渔夫了。
这些人「撇下所有的,跟从了耶稣」,因为他们已经真实地经历了主、认识了主。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所见过最大的成功,与那成功恩典的源头相比,已经无关紧要了;所以他们撇下了属地的所有,为要得着属天的丰富。
「撇下所有的」,并不是说他们抛弃了家产、或与家人断绝关系(林前九5),也不是说扔掉了这些鱼,而是指放弃了原有的职业。
「跟从了耶稣」,指做耶稣的门徒。当时的犹太拉比不只是传授道理,而且要和门徒生活在一起,用自己日常的行事为人进行言传身教。
虽然彼得在一年前就在约旦河边听过主耶稣的教导,知道祂是基督( 约一41-42)、看过祂医病赶鬼,也明白自己「得鱼」(太四19)的事业并没有永恒的价值,但还是不能「撇下所有的」。一旦他真正经历了主、里面看见了基督的丰富,就立刻「撇下所有的,跟从了耶稣」去「得人」。一个愿意「撇下所有」跟从主的人,不是因为任何人的教导、劝说,而是因为里面真正经历了基督、认识了基督。
第一批蒙召跟随主耶稣的门徒,既不是尊贵的撒都该人、也不是智慧的文士,而是普普通通的渔夫,「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,有能力的不多,有尊贵的也不多」(林前一26)。因为神的国度并不倚靠人的智慧和能力来成就,相反,神要「使一切有血气的,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」(林前一29)。
耶稣的教导与他所行的神迹一起表明,他有权柄呼召人,并要且能使他们撇下所有,来回应他的呼召。耶稣在他们的生命中建立了权柄,神的国临到他们,且重生改变了他们。今日,主也是这样怜悯我们,你知道主的心吗?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