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经日课第37天: 与神亲密相交,在祷告中持守信心
接待主—以信心迎接神的临到
我在默想这一幕时,深受感动—亚伯拉罕不仅是被动地迎接神,而是迫切地跑上前去,谦卑地跪下,热情地款待。这种主动的态度让我想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对待神的临到。
在忙碌的日常中,我是否也像亚伯拉罕一样,渴慕神的同在,并热情地回应?还是我有时因事务缠身,忽略了神的声音?马太·亨利在解经中提醒:“那些爱神、敬畏神的人,会喜悦神的造访,并视其为荣耀与福分。” 但反观自己,我是否真正珍惜每日与神的相交,还是把灵修、祷告当成任务,而非甘甜的亲密时刻?
当主在启示录里说:“看哪,我站在门外叩门,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,我要进到他那里去,我与他,他与我一同坐席。” 我愿意像亚伯拉罕那样,立刻回应主,带着爱和敬畏之心接待祂,而非让祂久等吗?
神的应许与信心的考验
在神的同在中,亚伯拉罕和撒拉得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应许—撒拉将生一个儿子。但撒拉听到后暗自发笑,因她看到自己的衰老,而非神的大能。“怀疑的笑是信心软弱的表现,但神总能成就祂的应许,不论人的想象如何。” 这让我想到自己对神的应许是否也常常存有疑惑?
在信仰的旅程中,我经历过神的信实,祂按祂的时间成就了许多事情,甚至超乎我所求所想。但当新的挑战来临,我是否依然完全相信神?还是像撒拉一样,被眼前的现实所限制,对神的应许存疑? 神的回应“耶和华岂有难成的事吗?” 不仅是对撒拉的质问,更是对我的提醒:信靠神的人,必须超越眼见,单单仰望祂的信实。
在回顾自己过去的经历时,我发现神曾多次带领我走出困境,供应我的需要,甚至在我以为希望渺茫时仍然赐下恩典。我需要操练的是,不仅仅在回首时看到神的作为,而是在面对未知时,仍然选择相信,选择顺服,选择等候。
代祷的功课—以谦卑和恒切之心祷告
创世记18:22-33,这是一段极其感人的祷告。他不断地恳求神,从五十个义人降到十个,显示出他对神的怜悯与公义的深刻认识。马太·亨利指出,亚伯拉罕的代求表明了敬虔之人的责任:他们不应冷眼旁观罪恶之地的毁灭,而应站在破口,为人代求。
这一点深深触动了我。在日常祷告中,我的代祷是否足够迫切?是否只是为自己的需要求,而忽略了为他人,为教会,为国家祷告?亚伯拉罕的祷告有几个特点,让
如何改善我自己的祷告生活:
基于神的公义和怜悯—他恳求神因义人的缘故赦免整个城,而非仅凭人的功德。
持久不懈—他一次次求告,而不是轻易放弃。
谦卑恳求—他承认自己是“尘土灰尘”,但仍凭信心来祷告。
以他人为中心—他的代求完全是为他人,而非个人得失。
回顾我的祷告生活,我是否有像亚伯拉罕那样的恒切代求?是否有为未信的家人、朋友持续祷告,还是仅仅偶尔想起时才提及?是否有为这世代的罪恶哀哭,为神的公义祈求?在面对不公和罪恶时,我是冷漠地旁观,还是愿意像亚伯拉罕一样站在破口,呼求神的怜悯?
信心与顺服的成长
这一章让我反思自己在几个方面的成长:
1. 我是否渴慕与神亲密相交? 还是让生活的忙碌夺去了与主同坐席的时间?
2. 面对神的应许,我是凭信心回应,还是存疑? 我愿意操练完全的信靠吗?
3. 我的代祷是否像亚伯拉罕那样充满怜悯、谦卑和持久性? 我是否愿意站在破口,为他人求恩典?
4. 面对神的审判和公义,我是否仍然相信祂的良善,并顺服祂的旨意?
神透过亚伯拉罕的生命向我发出挑战:成为一个乐意接待神、坚定信靠神、恒切代求,并顺服神旨意的人。 愿神帮助我,在信心、祷告和顺服中不断成长,使我的生命能成为祝福别人的管道,正如亚伯拉罕因信得福,并成为万国的祝福一样。“耶和华岂有难成的事吗?”
愿我在生命的每个阶段,都能坚定地回答:“没有难成的事,神的旨意必要成就!”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