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经日课第44天: 从惧怕到信靠—在神的应许中站立
今天的灵修让我深刻地反思自己对神的信靠,以及如何在面对挑战和冲突时,以信心而不是惧怕回应。创世记26章以撒的经历,就像一面镜子,让我看到自己生命中的软弱和挣扎。
从惧怕到失败:为什么我们仍然跌倒?
以撒是蒙神应许的人,神明确地对他说:“我必与你同在,赐福给你”(创26:3)。但讽刺的是,在这个伟大的应许之后,他的第一反应不是信靠,而是惧怕。他怕基拉耳人因他妻子的美貌而加害他,于是撒谎称利百加是他的妹妹(创26:7)。
当我读到这里,心中不禁一震。这不正是人性的真实写照吗? 我们在灵修、祷告或敬拜中,常常从神的话语中得到鼓励,深信神与我们同在。但一旦现实中的困境出现,我们就开始怀疑、害怕,甚至做出违背信仰原则的选择。
我想到自己过去的某些决定—有时候明明知道神的引导,却因害怕失去眼前的安全感,选择妥协。比如,面对人际关系的挑战,我可能因为害怕冲突而隐瞒真相,或者为了合群而不敢坚持自己的信仰立场。又或者,在面对未知的未来时,我心里明明知道神掌管一切,却仍然焦虑不安,想靠自己的方法去“确保”事情顺利。
信心的软弱,往往不是因为神没有给我们足够的应许,而是因为我们看环境比看神的应许更多。 以撒当时的处境与他的父亲亚伯拉罕何其相似(创12:10-20),但他仍然选择了同样的错误。这提醒我,如果我不真正操练信心,我的软弱也会一再重复。
从争竞到退让:真正的祝福来自交托
以撒的经历不仅是惧怕后的失败,更是信靠后的转变。在基拉耳,他变得极其富有,甚至富足到连非利士人都嫉妒他(创26:12-14)。他们因嫉妒而敌对他,甚至恶意地填塞他父亲亚伯拉罕曾挖的水井(26:15)。面对这样的挑战,以撒的反应值得深思—他没有报复,也没有争论,而是选择迁离,重新挖井。
他的仆人在基拉耳谷挖了一口井,但当地的牧人与他们争竞,于是以撒就把那井取名叫“埃色”(意为“争竞”)。他们再挖一口井,又被争夺,于是他取名“西提拿”(意为“敌对”)。直到第三次,他们终于挖到一口没有人争夺的井,以撒便取名“利河伯”(意为“宽阔之地”),并承认说:“耶和华现在给我们宽阔之地,我们必在这地昌盛”(创26:22)。
在这个过程中,我看到一个属灵的原则:真正的祝福不是靠自己争取来的,而是神所赐的。
我想到自己在面对一些不公或冲突时,常常会有很强的自我防卫意识,总想要“讲清楚”,甚至证明自己是对的。但以撒的态度让我深受提醒。他并不是软弱无能,而是有一种更深的信心——相信神会为他开路,而不需要靠争辩或报复来维护自己的权益。
这让我想到主耶稣在彼得前书2:23中所展现的榜样:“他被骂不还口,受害不说威吓的话,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。” 主耶稣本可以用一句话就平息所有的攻击,但祂选择了信靠天父的公义。以撒也是如此,他不急于争竞,而是相信神最终会为他预备一块“宽阔之地”。
我不禁问自己:当我面对人与人的纷争时,我是选择倚靠神,还是倚靠自己的智慧和手段去争取?我是否真正相信,神会为我安排最好的,而不是靠自己去抢夺?
从惧怕到信靠:信心的转折点
以撒在前半段因惧怕而撒谎,但后半段,他经历了信心的成长。在别是巴,神再次向他显现,说:“不要惧怕!因为我与你同在,要赐福给你,并要为我仆人亚伯拉罕的缘故使你的后裔繁多”(创26:24)。这一次,以撒的反应不再是逃避,而是筑坛、求告神的名,并在那里安顿下来(26:25)。
这里的改变让我深受感动。以前的以撒是因惧怕而逃避,而现在的以撒是因信靠而安息。他终于明白,真正的安全感不是来自环境的稳定,而是来自神的同在。
这让我想到自己在灵命成长中的历程。有时候,神的应许并不会马上改变环境,而是要改变我们的心。 以撒没有回避现实,他仍然面对外来的压力,但他的心态变了—他愿意在神的应许中站立,而不是惧怕环境的威胁。
反思与祷告
这段经文让我看到自己的软弱,也让我重新思考:我是否真的相信神的应许?在面对未知时,我是否仍会选择信靠祂?在面对人与人的争竞时,我是否愿意交托,而不是凭自己的力量去争取?
回顾自己的生命,我看到很多时候,我像以撒前半段那样—害怕、焦虑、用自己的方法去应对。但神提醒我,祂要给我预备一个“利河伯”—一个宽阔之地,而不是让我永远活在“埃色”(争竞)和“西提拿”(敌对)中。
亲爱的天父,感谢你通过以撒的经历提醒我,真正的安全感不是来自人的认可,也不是来自环境的稳定,而是来自你的同在。求你赐给我一颗不惧怕的心,让我能在挑战面前,选择信靠你而不是依靠自己。求你教导我,在人与人的纷争中,学习以撒的谦和忍耐,愿意交托,而不是急于争竞。更重要的是,求你让我像以撒最终那样,在你的应许中站立,不再因环境而摇摆,而是深知你是那位信实的神,必为我开道路。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祷告,阿们!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