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是我的邻舍?·研经日课第47天
阅读经文:路加福音10:25-42
问题思考:
1、27节。律法的总归,如此总结是恰当的吗?耶稣所说的故事如何使我们不会曲解这个道理?谁是你的邻舍?你如何证明自己是个好邻舍呢?
2、38-42节。马大和马利亚关心的是不同的事。耶稣认为哪件事比较重要?祂如何消除她们之间的紧张呢?
默想:
一
经文背景:律法师引用申命记6:5(爱神)和利未记19:18(爱人如己)总结律法的总纲,耶稣肯定其回答(28节),却用「好撒玛利亚人」的比喻颠覆他对「邻舍」的狭隘理解。
1、律法的总归如此总结是否恰当?
耶稣的肯定与深化:
耶稣说「你这样行,就必得永生」(28节),表明爱神与爱人的确是律法的核心(马太福音22:40)。但律法师的提问动机是「试探耶稣」(25节),他的理解停留在理论层面,缺乏实践。
关键问题:
总结本身正确,但若将「爱邻舍」局限于同族、同信仰者(如犹太人对撒玛利亚人的偏见),便是曲解。耶稣用比喻揭示「邻舍」的普世性。
2、耶稣的故事如何防止我们曲解这道理?
颠覆性叙事:
祭司和利未人(宗教精英)见死不救,反而是被犹太人鄙视的撒玛利亚人付诸行动。耶稣表明:
邻舍的定义:跨越种族、宗教隔阂,凡需要帮助者皆是邻舍。
爱的本质:不在于身份标签,而在于具体行动(30-37节)。
对抗曲解:
人容易将「爱邻舍」简化为「爱自己人」,耶稣却将仇敌(撒玛利亚人)塑造成榜样,表明爱是「主动靠近」而非「被动认同」。
3、谁是你的邻舍?如何证明自己是好邻舍?
耶稣的反问:
耶稣没有直接回答「谁是我的邻舍」,而是问「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之人的邻舍?」(36节),将焦点从「对象是谁」转向「我是否成为他人的邻舍」。
实践检验:
看见需要:像撒玛利亚人「看见就动了慈心」(33节),而非视而不见。
付代价行动:他停下行程、花费金钱和时间(34-35节)。
跨越偏见:帮助的对象可能是你眼中的「敌人」。
今日应用:
在校园主动关心被排挤的同学;
为外卖员、清洁工等「隐形邻舍」代祷或送上关怀;
在社交媒体为遭受网络暴力者发声。
二
经文背景:马大忙于招待,马利亚选择坐在耶稣脚前听道,耶稣肯定马利亚「选择了上好的福分」(42节)。
1、马大与马利亚关心的事有何不同?耶稣看重哪一样?
马大的焦点:
「伺候的事多」(40节)——重视外在服事和待客礼仪,却「心里忙乱」(40节),甚至抱怨耶稣和妹妹。
马利亚的焦点:
「在耶稣脚前坐着听祂的道」(39节)——优先与主建立关系,领受真理。
耶稣的评价:
「不可少的只有一件」(42节):聆听主道比忙碌服事更重要。并非否定服事的价值,而是强调「先领受,再付出」的次序(参诗篇46:10「你们要休息,要知道我是神」)。
2、耶稣如何化解马大与马利亚的紧张?
温柔指正:
耶稣两次称呼「马大,马大」(41节),显明祂的怜惜而非斥责。
揭露根源:
「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」(41节)——指出马大的问题不在忙碌,而在内心的焦虑与比较。
重新定焦:
将马大的目光从「事工成果」转向「与主的关系」,暗示她也可加入聆听(「马利亚已经选择」的「选择」是现在进行时,表示持续的机会)。
化解张力:
耶稣未要求马利亚去帮忙,也未否定马大的服事,而是将两人从「竞争比较」带入「共同领受恩典」的层面。
3、今日应用
给「马大型」信徒的提醒:
检查服事的动机:是出于爱主,还是追求认可?
每天先灵修再工作,如马丁·路德说:「今天我有太多事要做,必须花三小时祷告。」
给「马利亚型」信徒的提醒:
聆听真理后需实践(雅各书1:22),避免只有感动没有行动。
群体中的张力处理:
在教会同工冲突中,先一同回到神面前祷告,而非争论对错;
学习欣赏不同恩赐:马大的行动力与马利亚的灵性敏锐本可互补。
总结
平衡「爱邻舍」与「爱主」的实践
1、优先次序:先坐在主脚前(建立关系),再出去做撒玛利亚人(实践爱心)。
2、内在动力:服事人的力量源自聆听主道,否则容易枯竭抱怨。
3、整全使命:真正的爱神必推动爱人,真实的爱人必扎根于爱神(约翰一书4:20-21)。
行动挑战:
本周主动帮助一位「意想不到的人」;
每天早晨先花10分钟读经祷告,再开始学习或工作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