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经日课第58天: 神寻找、悦纳悔改的心
当我默想《路加福音》15:1-32时,我发现这不仅仅是三个关于寻找与归回的比喻,而是一幅生动的画面,展现出神对罪人的深切爱和渴望。 这段经文让我深思:在我的信仰旅程中,我是那只迷失的羊、那枚失落的钱币,还是那个浪子?或者,我像那位大儿子,表面上与父亲同住,内心却离他很远?
法利赛人的质疑—我是否也曾经轻看神的恩典?
经文一开始,法利赛人和文士对耶稣的质疑:“这个人接待罪人,又同他们吃饭。”(路 15:2)他们不能理解,为什么耶稣会接纳那些在社会中被鄙视的罪人。
当我思考这个问题时,我不禁反问自己:我是否也曾在心中暗自衡量谁配得到神的恩典?
• 当看到某些人生活放纵、道德败坏,我曾轻看他们。
• 当听到某人悔改归主,我也曾心生疑问,甚至觉得“不公平”。
• 我总以自己的“良善”衡量神的怜悯,而不是明白,所有人的归回都是神的恩典。
我意识到,我自己也曾经是那只迷失的羊,是那枚失落的钱币,是那个浪子。我之所以能回到神的怀抱,并不是因为我比别人更好,而是因为神主动寻找我、拯救我。如果我忘记了这一点,我就陷入了法利赛人的心态—自以为义,忽略了神的怜悯。
迷失的羊、失钱与浪子的比喻——神的爱是主动的、追寻的
在这三个比喻中,我看到神主动寻找罪人的爱。
迷羊的比喻:牧人不惜撇下九十九只羊,去寻找那一只迷失的羊。
失钱的比喻:妇人细细地打扫房屋,直到找回那枚失落的钱币。
浪子的比喻:当浪子“相离还远”,父亲就跑去迎接他。
神的爱是主动的,祂不等罪人自己找路回来,而是亲自去寻找、去唤回。
回顾我的信仰旅程,我清楚地知道,自己并不是靠自己的聪明找到了神,而是神主动呼召了我。
• 在我心灵贫乏、迷失方向的时候,是神的恩典吸引了我;
• 在我跌倒失败、无法自救的时候,是神主动伸手扶起了我;
• 在我远离神、沉溺在自己的世界时,是神用祂的话语、祂的爱唤醒了我。
如果不是神的寻找,我仍旧会迷失。 这让我对神充满感恩,也提醒自己,不要自义地轻看那些仍在黑暗中的人。我是否也愿意像基督一样,去寻找失丧的人,而不是远远地批评他们?
浪子的悔改—我是否真正谦卑归回?
浪子的故事让我看到真正的悔改。当他身无分文,甚至想吃猪的食物时,他“醒悟过来”(路 15:17)。真正的悔改,不只是承认自己犯了错,而是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光景,并愿意谦卑归回。
• 我的悔改是否彻底?
• 我是否只是口头承认自己的罪,却不愿意真正改变?
• 我是否仍然存留“我可以靠自己好起来”的骄傲,而不完全依靠神?
浪子的回家,不是他自己有能力恢复,而是父亲主动接纳、恢复了他。同样,我的救赎不是靠我自己,而是靠神完全的恩典。这让我学习放下骄傲,谦卑地回到神面前。
大儿子的态度—我是否也曾心生嫉妒和不满?
当我读到大儿子的反应时,我的心被扎了一下。他在父亲家中,却对父亲的恩典心怀不满,认为自己“服侍多年”却未得到同样的待遇(路 15:29)。
我也像大儿子一样,对神的恩典心生不满。
• 当我看到别人蒙受祝福时,我会嫉妒。
• 当我长期服侍,却感受不到神的特别奖赏时,我会觉得不公平。
• 当神赦免那些曾经大大得罪他的人时,我也像大儿子一样不愿意接受。
大儿子的心态是“功劳主义”—认为自己“服侍多年”,所以神应该按“功绩”来奖赏他。但神的爱并不是按照人的表现来衡量,而是按照祂的恩典。这提醒我,不要用“我为神做了什么”来衡量神的恩典,而是要始终存感恩的心。我深刻体会到神主动寻找罪人的爱、罪人真正悔改的重要性,以及避免大儿子的自义心态。
主啊,我愿意谦卑在你面前,承认自己何等需要你的怜悯!我愿意时刻记得,是你主动寻找了我,不是我自己找到你。我愿意真心悔改,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承认,而是生命真正归向你。我愿意放下心中的不满,学习以你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,不论他们过去如何,只要他们回转,你都欣然接纳。愿我的生命不只是停留在“宗教的框架”中,而是真实地活出你儿女的身份,成为一个真正经历你恩典,并愿意将这恩典分享给别人的人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