慷慨就义·研经日课第100天
阅读经文:路加福音23:13-31
问题思考:
1、试在这章中追溯彼拉多投降的步骤。支配他的动机是什么?如果你在他的位子上会怎么做?
2、26-31节。试想像耶稣走向十字架的景象。祂的处境和祂的言辞,会给旁观者留下什么印象?是什么情况造成了这种警告,并隐含了要人悔改的呼召?
默想思考:
一
步骤追溯:
1、初审宣告无罪:彼拉多审问耶稣后,明确表示“我查不出这人有甚么罪”(路23:4)。
2、试图妥协:他提议责打耶稣后释放,试图平息众怒(路23:16)。
3、遭遇群众压力:众人要求释放巴拉巴,并高喊钉死耶稣(路23:18-21)。
4、重申无罪立场:彼拉多第三次声明“我并没有查出他该死的罪来”(路23:22)。
5、最终屈服:因惧怕骚乱和失去政治资本,彼拉多妥协,将耶稣交给人钉十字架(路23:24-25)。
支配动机:
彼拉多的核心动机是政治自保。作为罗马巡抚,他需维持犹太地的稳定,避免群众暴动引发罗马高层的问责。他的妥协暴露了人性的软弱:宁牺牲正义,也要维护权力与安全。
若在彼拉多的位子上:
今天我因为有了上帝视角,那么若身处其位,自然会权衡正义与现实的冲突。从信仰角度,坚持公正,拒绝滥杀无辜,哪怕面临政治风险。但还是要反思:面对不公时,我真的能为真理付代价吗?虽然现在也已经付了一些不小的代价。
二
场景与印象:
耶稣背负十字架走向刑场,身体已极度虚弱,古利奈人西门被迫代背。沿途有许多百姓跟随,妇女为祂哀哭。耶稣却转身警告她们:“不要为我哭,当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”。祂预言耶路撒冷将面临毁灭性的审判,甚至用“青绿树”与“枯干树”的比喻,暗示若无辜者(耶稣自己)尚且受难,有罪者(悖逆的世代)的结局将更可怕。
警告的根源与悔改呼召:
1、审判的必然性:耶稣预言的耶路撒冷毁灭(公元70年应验)是对犹太民族拒绝弥赛亚的审判。
2、道德紧迫性:耶稣的受难揭露人性的罪——群众宁要强盗巴拉巴,却钉死救主。这种选择显明人心背离神的光景。
3、悔改的呼召:耶稣的警告隐含“青绿树尚如此,枯干树岂能逃?”(路23:31),呼吁人认清罪的后果,及时悔改,避免更重的审判。
对旁观者的冲击:
耶稣在自身苦难中仍为他人哀哭,展现超越痛苦的怜悯与先知的洞见。祂的言行颠覆了常人对“受害者”的期待,显明祂是主动承担救赎的主。旁观者若深思,必被祂的权柄与爱震撼,进而反思自己的罪与需要。
有时候十字架也可以是被强加在你身上,不是你想要的,正如西门一样,但他还是顺服的背了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