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字架下的众生百态·研经日课第101天
阅读经文:路加福音23:32-43
问题思考:
1、请思考:(a) 这里提到的各种人对耶稣受难的态度,以及 (b) 祂对他们的态度。
2、39-43节。是什么使这个罪犯悔改并相信呢?我们可以从: (a) 他的认罪和请求, (b) 耶稣对他的祷告的回应,学到什么?比较路18:13-14。
思考默想:
一
(a) 各种人对耶稣受难的态度
1、百姓:
站在十字架旁“观看”(可能是麻木的旁观者,也可能带着复杂情绪)。
2、宗教领袖(官长):
嗤笑、嘲讽耶稣的弥赛亚身份,挑战他“救自己”以证明能力。
3、罗马兵丁:
戏弄耶稣,拿醋给他喝,挑衅他“救自己”以显明王权。
4、第一个罪犯:
讥诮耶稣,要求他行神迹自救并拯救他们。
5、第二个罪犯:
承认自己的罪与耶稣的无辜,谦卑祈求耶稣的怜悯。
(b) 耶稣对他们的态度
1、对迫害者(官长、兵丁、讥诮的罪犯):
以恩慈回应,为他们的无知祈求父神赦免。
2、对悔改的罪犯:
接纳其信心,应许救恩的即时性。
二
(a) 悔改的根源与认罪的功课
1、悔改的动因:
对罪的觉醒:他承认自己受刑是“应得的报应”,与耶稣的无辜形成对比(“这人没有做过一件不好的事”)。
对耶稣身份的认知:称耶稣为“主”(原文κύριε),并相信他的国权超越死亡(“得国降临的时候”)。
对比中的光照:第一个罪犯的讥讽可能促使他反思,而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态度(如为仇敌代求)显明神圣恩典。
2、认罪与请求的榜样(比较路18:13-14):
谦卑的祷告:税吏的“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”与罪犯的“记念我”同样不求功劳,只求怜悯。
真实的信心:两者皆未要求神迹或条件,仅凭信靠神的应许。
(b) 耶稣回应的启示
1、救恩的即时性:
耶稣未要求补赎或行为,直接宣告“今日”得救,显明恩典基于信心而非功德。
对比法利赛人的自义,悔改者的谦卑是蒙悦纳的关键。
2、超越死亡的权柄:
耶稣在十字架上仍以“王”的身份宣告救赎(“乐园”指向神的国临在),表明他的死正是成就救恩的途径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