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马忤斯的启示·研经日课第104天
阅读经文:路加福音24:13-35
问题思考:
1、25-27节。你是不是也该受到同样的责备呢?在这里和44-47节所提到的,耶稣如何使用旧约的方式,教导我们什么:有关旧约的重要性和可靠性,以及我们应该怎样使用旧约?
2、试比较这两个门徒遇见耶稣前后的态度。他们为何这样迟才认出祂来呢?他们的经验在哪些方面可作为教导我们的比喻呢?
思考默想:
一
在路加福音24:25-27中,耶稣责备门徒“心里迟钝,不信先知所说的一切话”,并“从摩西和众先知起,凡经上所指着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明白了”。随后在24:44-47,耶稣强调“摩西的律法、先知的书和诗篇上所记的,凡指着我的话都必须应验”。这两处经文显明:
旧约的基督中心性:耶稣表明旧约的核心指向祂自己,无论是律法(摩西五经)、先知书还是诗歌(诗篇),都共同见证弥赛亚的受难与复活。旧约并非零散的道德训诲或历史记录,而是一个指向基督的完整救赎计划。
旧约的预言性与可靠性:耶稣的复活并非偶然事件,而是旧约预言的应验(如诗篇16:10、以赛亚书53章)。这证明旧约的启示是神真实、可信的救赎蓝图,具有超越时空的权威。
解经的整全性:耶稣的教导方式不是断章取义,而是将旧约视为一个整体,揭示其内在的连贯性。这要求我们研读旧约时,必须从救赎历史的视角理解其终极指向——基督的救恩。
我们应该如何使用旧约?
以基督为中心:旧约的终极意义在于指向基督。无论是律法的献祭制度、先知的预言,还是诗篇的哀歌与颂赞,都应被解读为基督救赎工作的预表与预告。
注重历史与灵意的平衡:耶稣并未否定旧约的历史性(如摩西和先知的事迹),但更强调其属灵意义。我们既要尊重经文的字面含义,也要透过圣灵的启示看到其在基督里的成全。
以福音为框架:旧约的“必须应验”表明,神的主权贯穿救赎历史。我们当以基督的受难与复活为钥匙,解开旧约的奥秘,避免陷入道德主义或民族主义的片面解读。
二
遇见耶稣前后的对比
之前:门徒“脸上带着愁容”,因耶稣的死陷入绝望,认为祂只是“素来所盼望要赎以色列民的那位”,却未理解弥赛亚必须受难的真理。他们的信心建立在政治性弥赛亚的期待上,而非神启示的救赎计划。
之后:耶稣讲解圣经时,他们的心“火热”;擘饼时“眼睛明亮了,这才认出祂来”。他们立刻返回耶路撒冷,从“逃亡者”变为“见证人”,宣告“主果然复活”。
迟延认出耶稣的原因
属灵眼光的蒙蔽:门徒的失望与先入为主的观念(弥赛亚是政治救主)导致他们无法理解十字架的救赎意义。这与耶稣责备“心里迟钝”相呼应,显明人的理性若未被圣灵光照,便无法认识真理。
启示的渐进性:耶稣选择以“陌生旅人”的身份逐步引导他们,通过解经与擘饼(圣礼的象征)开启他们的心。这显明认识基督需要神主动的启示与人的顺服回应。
属灵比喻的教导
圣经与圣礼中的相遇:门徒的经历表明,基督的临在显明于“讲解圣经”与“擘饼”之中。这提醒我们,信仰的更新既需要真理的教导(解经),也需要在群体中实践圣礼与团契。
信心与行动的关联:门徒认出耶稣后,立即在夜间冒险返回耶路撒冷,显明真实的信心必然带出勇敢的见证。我们的信仰不应停留在理性认同,而要转化为生命的行动。
在软弱中被塑造:门徒的“迟延”恰恰成为神工作的契机。他们的经历提醒我们:即使信心软弱,基督仍主动靠近,在破碎与困惑中重塑我们的生命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