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前看不回头·研经日课第45天
阅读经文:路加福音9:57-10:12
问题思考:
1.9:57-62。你如何描述这里所提到的三类人﹖耶稣基督呼召他们来跟从他,为什么又对他们的反应表示不满呢?试将耶稣自己的态度(51节)与此作一对比。
2.10:1-12。这些经文如何表明耶稣自己对传福音以及给门徒工作的急迫感?这个急迫感的来源为何﹖它应当激励我们从事什么活动呢?
默想:
一:路加福音9:57-62中三类人的特点与耶稣的不满
经文背景:耶稣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(9:51),遇到三类人表达跟随的意愿,但他们的回应均暴露了内心的保留,导致耶稣的责备。
1、三类人的特点与耶稣的责备
第一类人(57-58节):
特点:主动宣告“你无论往哪里去,我要跟从你”,看似热情,但未计算代价。
耶稣的回应:“狐狸有洞,飞鸟有窝,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。”
问题:此人可能追求与弥赛亚同享荣耀(参太8:20),却未预备好接受跟随耶稣的漂泊与牺牲。耶稣指出,跟随祂需要放下对物质安稳的依赖。
第二类人(59-60节):
特点:耶稣呼召他时,他请求先“回去埋葬我的父亲”。
耶稣的回应:“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,你只管去传扬神的国。”
问题:此人的父亲可能尚未去世(“埋葬父亲”是当时对长子责任的长久托辞),他优先家庭义务,却忽略了神国使命的紧迫性。耶稣要求门徒以神的国为绝对优先(参路14:26)。
第三类人(61-62节):
特点:愿跟随耶稣,但要求“先回去辞别家里的人”。
耶稣的回应:“手扶着犁向后看的,不配进神的国。”
问题:看似合理的请求,实则显明内心的分心(参列王上19:19-21以利沙的果断)。耶稣强调,跟随祂需要全然专注,不可留恋过去的生活。
2、对比耶稣的态度(9:51)
耶稣“定意向耶路撒冷去”,表明祂对救赎使命的坚定与舍己(参腓2:6-8)。祂要求门徒同样以神的国为中心,而非被世俗事务缠累。三类人的犹豫与耶稣的决绝形成鲜明对比:
耶稣的榜样:全然顺服父神,目标明确,无退路。
门徒的软弱:以自我需求、情感或传统为借口,稀释了委身的纯粹性。
学习的功课:
跟随基督需彻底舍弃自我主权,拒绝“有条件”的跟从。
神的国优先于一切人情、责任甚至亲情(路14:26)。
二:路加福音10:1-12中传福音的急迫感
经文背景:耶稣差遣70(或72)人进入各城预备祂的来临,并赋予他们权柄与使命。
1、急迫感的表现
任务的紧迫性:
“要收的庄稼多,作工的人少”(10:2):比喻灵魂亟待拯救,工人却稀少(参太9:37-38)。
“不要带钱囊、口袋、鞋……”(10:4):轻装简行,强调行动迅速,专注于传道。
“不要问人的安”(10:4b):避免因冗长礼节延误时机(参王下4:29)。
审判的临近:
对拒绝之城的警告:“当审判的日子,所多玛所受的,比那城还容易受呢!”(10:12)
传福音的紧迫性与末后审判直接关联(参徒17:30-31)。
2、急迫感的来源
神的国已临到:耶稣的到来标志着神国度的展开(10:9, 11),拒绝福音即拒绝神的统治(参路11:20)。
时间的有限性:耶稣的受难与复活临近,门徒需把握时机完成使命(参约9:4)。
3、对今日信徒的激励
行动上的优先:
传福音需超越个人舒适(如不带钱囊),倚靠神的供应(10:7)。
以“平安的福音”为焦点(10:5-6),传递救恩的核心。
心态上的警醒:
意识到拒绝福音者将面临审判,激发传道的责任感(参结33:8-9)。
效法耶稣“定意”完成使命的坚定(9:51),不因挫折退缩(10:10-11)。
学习的功课:
教会需培养“收割”的视野,训练工人回应时代的需要。
信徒当以祷告(10:2)与行动参与福音事工,活出“神的国近了”的见证。
总结
1、全然委身的呼召:耶稣要求门徒以“不向后看”的决心跟随祂,胜过一切世俗牵挂。
2、紧迫的福音使命:神国的降临与审判的临近,催促信徒成为忠心的工人,在时代中传递救恩的盼望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