悔改吧·研经日课第54天
阅读经文:路加福音13:1-17
问题思考:
1、 试探索1-5节与6-9节的比喻,二者之间的思想有何关联?这段比喻给我们什么亮光,告诉我们什么是“悔改”(3,5节)?
2、 10-17节。在耶稣眼中,那管会堂之人在态度上有什么错误?试将他的反应与得医治的妇人和群众作一比较。是什么造成这种差异呢?
默想:
一
1、 经文思想关联
1-5节:灾祸与悔改的呼召
耶稣提到两起悲剧事件(彼拉多屠杀加利利人、西罗亚楼倒塌),驳斥当时流行的“灾祸是罪的结果”观念(参约伯记的误读)。他强调死亡与罪无关,但借此警告所有人:“你们若不悔改,都要如此灭亡!”(3、5节)。
6-9节:无花果树的比喻
比喻中三年未结果的无花果树象征未悔改的生命。园丁(象征神的忍耐)请求宽限一年,若仍不结果就砍掉。这呼应前文的“悔改”主题,表明:
神给人悔改的机会,但并非无限宽容;
不结果的生命终将面对审判,而审判的依据是是否结出悔改的果子(参马太福音3:8)。
2、 两段经文的关联
耶稣以现实事件(1-5节)引发听众对生命的反思,再用比喻(6-9节)揭示:
灾祸不是审判的标尺,但人人都需悔改;
悔改的本质是生命的转变与结果,而非仅避免灾难。
3、 悔改的亮光
耶稣定义的“悔改”(μετανοέω,原意“心意转变”)包含:
脱离罪的方向:不因“他人更坏”而自义,而是承认自己同样需要归正(参路加福音18:9-14);
结出生命的果效:如比喻中的无花果树,悔改需体现在实际行动中(如施洗约翰要求“结出果子与悔改相称”,路加福音3:8);
抓住恩典的时机:园丁的恳求表明悔改有时限,不可拖延(参希伯来书3:15)。
二
1、 管会堂者的错误态度
律法主义取代怜悯:他指责耶稣在安息日治病“不合规矩”(14节),却无视妇人18年的痛苦(参申命记5:14-15安息日的真义是释放与安息);
关注规条胜过生命:他更看重牲畜饮水的惯例(15节),却轻看人的医治(参何西阿书6:6“我喜爱良善,不喜爱祭祀”);
宗教权威的傲慢:作为领袖,他未为神迹欢喜,反而公开批评耶稣,显出自义与僵化。
2、 妇人与群众的对比
得医治的妇人:被描述为“立刻挺直腰,归荣耀与神”(13、17节),表现出对神的感恩与信靠;
群众:因耶稣的作为“欢喜”(17节),与管会堂者的敌意形成鲜明对比,显明普通人对神恩典的敏锐回应。
3、 差异的根源:对神本质的认识
管会堂者:将神视为律法的监工,信仰沦为教条遵守,失去对神慈爱本性的体认;
妇人与群众:视神为施恩的救主,以感恩与喜乐回应神的作为。
关键分歧:耶稣指出安息日的核心是“释放人脱离捆绑”(16节,参以赛亚书58:6-7),而管会堂者却将信仰异化为“维护制度”,暴露其内心对神缺乏真实的爱与敬畏(参马可福音7:6-8)。
总结应用
1、 悔改是生命的转向:不是比较他人的罪,而是承认自己需要结出果子,活出与恩典相称的生命。
2、 信仰的核心是爱神爱人:警惕律法主义的陷阱,以怜悯行动实践真理,正如耶稣在安息日释放被捆绑者。
3、 抓住恩典的时机:如同无花果树被给予最后机会,今日正是悔改与行动的日子(哥林多后书6:2)。
留言